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。提高耕地质量,保护耕地生态,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坚实基础。近年来,我国耕地数量开始逐步有所增加,但是耕地质量总体上还不高,耕地占用和保护之间的矛盾依然比较突出。
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:“在耕地总量不减少、永久基本农田布局基本稳定的前提下,开展以县域为统筹单元、以乡镇为基本实施单元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。”近日,石首市小河口镇季家咀村全域国土综合整治项目顺利完工。测量结果显示,该村耕地面积由项目实施前的约7160亩,增加至项目实施后的约7420亩,净增耕地面积达260亩。笔者对此进行了实地探访。
初春时节,笔者走进季家咀村,看到一条条新建的道路、沟渠在田间地头“铺展”开来,一幅“田成方、路相通、渠相连、旱能灌、涝能排”的现代农业新画卷正徐徐展开。“不但‘多’出来了260亩耕地,耕地质量也得到了大幅提高。”谈及全域国土综合整治项目带来的变化,季家咀村党总支书记刘启元兴奋不已。项目的实施给季家咀村带来的变化还远不止这些。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: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。坚持“大稳定、小调整”,有序推进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试点,扩大整省试点范围,确保绝大多数农户承包地总体顺延、保持稳定。过去,季家咀村有一些农户在第二轮承包后新增了不少人口,却一直没有获得土地,家庭内部的人均土地面积越来越少,严重影响生产生活。还有的村民认为,多年来村里的土地分配存在不合理之处,土地肥瘦搭配不均,地块位置差异较大,为此村民之间经常闹矛盾。全域国土综合整治项目实施后,农田“分散化”“碎片化”导致的生产成本高、土地租金低、农业机械化水平低等问题被彻底解决。一些边角地、撂荒地被集中起来,形成了良田,“无地可分”的情况得到缓解,为一批类似的历史遗留问题找到了“最优解”。
村民刘中民家有6亩地,过去,这些地分成七八块,散落在各个角落,最小的一块不足3分田。因为地块太过零碎,飞防公司的人听说后不愿来。每当需要打药时,快60岁的他只能顶着烈日,背负十多公斤重的手摇式喷雾器下田。“现在好了,几块田调到了一起,以后打药让无人机来。”刘中民说。眼下,正是虾稻田用水的关键时期,村民王重平打开小组的抽水泵,挖开田埂,从半头岭泵站引来的长江水就哗哗流进了稻田。“这水,干净得很,可以直接喝。”王重平在村里承包了300亩稻虾田,以往,稻虾田上水的时候,他都要用三轮车拖着抽水机到处跑。为了不耽误农时,整夜守在抽水机旁,又冷又饿别提多受罪了。
“听说以后田里要水,在手机上点一点就行?”向正在田里测量的技术人员打探消息时,王重平的脸上写满了期待。“快了,说不定明年就行,等着吧。”技术人员回答道。别看村民现在对全域国土综合整治非常支持,但前期征求意见时,村民们的态度可不是这样。一个面积达7000多亩的项目落地,涉及方方面面,家家户户都有自己的顾虑。“我家地会不会减少?分不到好地咋办?还能不能自主决定种什么作物……”村民的顾虑就是工作努力的方向。刘启元和全体村干部一道挨家挨户上门,广泛征求党员群众的意见建议,制定符合实际的工作方案,还组织村民多次赴外地学习取经。“仅村民小组会就开了100多次。”刘启元回忆,那段时间,他平均每天睡眠不足4小时,一个月瘦了十多斤。
与此同时,石首市委、市政府构建“市领导、镇推进、村主体、群众参与”的运行机制,健全专项监督、群众监督和社会监督“三项监督”,坚持问需于民、问计于民、问效于民。结合图码管控,对地块数目、实有面积、道路沟渠以及种植现状和农民意愿,实行全程公示,重大事项民主决策。吃下“定心丸”的村民,“思想束缚”解开了,对项目实施的支持率也由刚开始的不足20%,增长到了95%以上。现在,随着全域国土综合整治项目顺利完工,季家咀村又积极与省农科院对接,将部分农田作为实验田,培育5种新型水稻品种。“下次再来时,村里可就大变样了。”刘启元指着村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前面的一大片平地说,季家咀村已经争取到了240万元衔接资金项目建设现代化的育秧工厂。
离开季家咀村时,一缕春光挣脱了冬日的羁绊,倾洒在广袤无垠的农田之上。那温暖的阳光,恰似希望的使者,轻柔地抚摸着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。春暖花开会有时。此刻,乡村振兴的种子正在村民的心底深深扎根、悄然萌芽。(记者:车荣华;编辑:袁俊峰;责编:段植兰;审核:后雨晴)